·涵盖项目

 

 

 

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堪称中国历次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和径山茶宴、赶茶场、潮州工夫茶艺等相关习俗。

· 2006第一批



传统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福建省武夷山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由武夷山特殊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精湛的传统制作技艺造就的,其传统制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其中对茶质起关键作用的是“复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大做青”、“走水返阳”、“双炒双揉”、“低温久烘”等环节。2006年5月20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63。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包括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承前启后,一脉相承,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它取炒青绿茶、小种红茶制法的精华,在色香味上吸取红、绿茶之长,形成武夷岩茶(大红袍)独特的创制技术。中国茶叶界泰斗、乌龙专家张天福老先生说:“武夷茶自元至清一直处于兴盛时期。史籍中留下的可贵记载,说明了乌龙茶制造技术与历史上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术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可以说乌龙茶约肇始于16世纪的明代,盛行于清代。”(见《福建乌龙茶》)。任何事物总是由低到高向前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具有历史的传承特征是显然的。

Read more


· 2008第二批

传统技艺:花茶制作技艺(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制作技艺、婺州举岩制作技艺、黄山毛峰制作技艺、太平猴魁制作技艺、六安瓜片制作技艺),红茶制作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千两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茶点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 民俗:庙会(赶茶场),茶艺(潮州工夫茶艺)

 

代表: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茉莉花茶

 

花茶系将绿茶与茉莉花置于一处,多次窨制而成。这是中国特有的茶种,茶以花名,花因茶胜。花茶源于宋、始于明而成于清。在清代,北京的不少茶庄均以销售茉莉花茶而著称。清代末年,张昌翼开办张一元茶庄,世代传承,专门制作销售茉莉花茶。民国年间,张一元名噪北京城。澡堂、戏园的常客喝茶几乎都点名要张一元,京剧名家裘盛戎、马连良、谭富英等也都是张一元的老主顾。

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较为复杂,手工劳动相当辛苦,所以愿意学习这一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花茶窨制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花茶制作技艺(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评估合格。

Read more


· 2011第三批



传统技艺: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花茶制作技艺(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民俗:径山茶宴

代表: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下关沱茶

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云南下关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整个云南地区空气湿润,四季温和,日照时间长,适于茶叶生长。沱茶历史悠久,明代谢肇淛的《滇略》一书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为沱茶的早期形式。下关沱茶是白族人民创造的十分典型的传统技艺,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经拼配、筛分、拣剔、半制品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包装等十余道工艺制作而成,多为手工操作,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地区特征的技术知识。 2011年5月23日,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152。

“永昌祥”从顺宁(今凤庆、临沧、云县等地)、普洱等地买来上等的青毛茶,将它运到下关,然后在下关的茶厂里经过筛、拣、蒸、压制和干燥等工序制作成形状似碗,下面有一内凹圆窝,外径约80毫米,高45毫米的紧压茶。 “永昌祥”下关茶厂在原有形状上加以改进,既吸取了“月饼形”团茶的小巧和便于运输,又充分考虑到了防止团茶因过厚而内生霉变,以及在运输贮藏过程中的后发酵因素。看到的这种小碗臼形下关沱茶的设计特点是能使团茶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增大表面积。既保证了紧压团茶良好的透气性,防止团茶过厚而内生霉变,又增大了团茶凹凸面与空气的接触,能有效地促进其缓慢地自然发酵过程,有利于长期贮藏。

Read more


· 2014第四批



传统技艺: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

民俗:茶俗(白族三道茶)

代表: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

下关沱茶

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江西省全南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赣南客家擂茶起源于汉魏时代,由“粥茶”及唐宋时的“盐茶”衍变而成。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基本材料有炒花生米、炒芝麻、晒好的茶叶、适量的食盐、糯米等;制作工具有三宝:擂钵、擂棍、捞瓢,通过旋转研磨成糊状物。饮用时将热开水倒入擂钵并搅动,人称“一家煮茶百家香”。2014年11月11日,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Ⅷ-148。

在客家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走东家,串西家,喝擂茶,打哈哈,来来往往结亲家”,这体现了客家人将擂茶作为“客来敬茶”的待客礼俗。平时邻里之间多有来往,大家常坐在一起喝擂茶,桌上装着艾米果、灯盏糕、油炸薯干等特色小吃,同时唠叨家常,增进关系,充分体现了客家为“好客之家”。 在赣县客家古村不少地方还保留些讲究的喝法,新婚之日要请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前来喝“结婚擂茶”,新婚第三天则要请街坊邻居中的妇女前来喝“三朝擂茶”,让过门的媳妇认识妯娌姑婶,以便日后和睦相处等颇具特色的擂茶习俗。 据研究表明,赣南客家“擂茶”属于一种保健饮食,其原料主要是茶叶,茶叶自身具有一定的茶碱,对人的身体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能够促进肠胃消化,甚至还能够消除人体中多余的脂肪,使人保持着健康的形态。

Read more


· 2021第五批



传统技艺: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雨花茶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红茶制作技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宁红茶制作技艺),乌龙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咸阳茯茶制作技艺)

民俗:茶俗(瑶族油茶习俗)

代表: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

君山银针茶

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君山银针茶盛称于唐,始贡于五代,清朝时制成银针,更显珍贵。君山银针茶采摘时直接从茶树上拣采芽头,一芽头包含三四个已分化却未展开的叶片;制作分杀青、摊凉、初烘、初包、复烘、摊凉、复包、足火八道工序,历时三昼夜,长达70余小时之久。君山银针茶芽壮多毫,条直匀齐,着淡黄色茸毫,冲泡时汤黄澄亮,香气清高,味醇甘爽,芽头直挺竖立,芽身黄似金,芽尖白如玉,被誉为“金镶玉”。2021年5月24日,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申报的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Ⅷ-267。

君山银针的炒制不同于一般名茶,它在外形上不作任何修饰,务必保持芽体的原状,只是在色、香、味三个方面下功夫。君山银针茶制作精细而又别具一格,分杀青、 摊凉、初烘、初包、复烘、摊凉、复包、足火八道工序,需历时三昼夜,长达70多小时之久。君山银针茶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黄澄高,芽壮多毫,条真匀齐,着淡黄色茸毫。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冲泡君山银针时,可以看到初始芽尖朝上、带头下垂而悬浮于水面,随后缓缓降落,竖立于杯底,忽升忽降,蔚成趣观,最多可达三次,故君山银针有“三起三落”之称。

Read more


目录

关于我们

该网站主要介绍了有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的有关知识。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的背景、包含项目、申遗过程以及价值意义等。

联系我们

地址:延安西路1882号

电话:17713060000

邮箱:1997@123.com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