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红色历史丰富而厚重,不仅在党的创建与早期发展中作为重要基地,而且在之后的重要革命事件与斗争中发起了许多极具意义的运动与起义。为纪念上海丰富而深厚的红色历史,上海建立了众多的红色历史遗址,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历史遗迹:
《党的摇篮:兴业路 76 号的伟大开篇》
在上海市繁华都市的脉络中,兴业路 76 号(原望志路 106 号)静静矗立着一幢极具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建筑。它那青红砖相间的外墙,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而门楣上的矾红色雕花,则又似在无声地彰显着曾经在此发生的非凡历史。1921 年 7 月 23 日,这个看似平凡的日子,却因中共一大在此召开而被永远铭记于史册。当时,一群怀揣着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的热血志士们,从全国各地汇聚于此,他们在昏暗的灯光下,热烈地讨论着中国的前途与命运,精心谋划着党的建设与革命的方略。这次大会,如同一道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点燃了希望的火种,犹如一座巍峨的灯塔,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闪耀,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成为了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里程碑。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明灯指路:辅德里 625 号的革命纲领诞生地》
坐落于上海老成都北路 7 弄 30 号(原南成都路辅德里 625 号)的典型石库门里弄住宅。民国十一年(1922年)7月16日~23日,中国共产党在此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这次大会的有陈独秀、张国焘、李达,还有上海的杨明斋、北京的罗章龙、山东的王尽美、湖北的许白昊、湖南的蔡和森、广东的谭平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李震瀛、青年团中央的施存统等,共12人,代表着全国195名党员。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公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现老成都北路7弄30号)举行。由于中共“一大”召开时曾发生过法国巡捕搜查会场的事件,这次大会以分组活动为主,只开了三次全体会议。第一次会议就是在楼下的客堂里举行。大会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讨论了党的任务。7月23日在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等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正式选举了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党章,第一次提出了统一战线——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到要求,第一次公开发表了党的宣言,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为两排东西走向的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砖木结构二层,墙开有矩形门洞、石质门框,门套用红砖砌成牌坊式,两旁壁柱头有仿科林斯柱式的砖雕,清水灰砖墙面,上部为铺小青瓦的二坡屋顶。基本保留民国四年(1915年)始建时的建筑风貌。
2001年7月,中共静安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筹建工作组,负责中共“二大”会址的修复和建馆工作。
2002年6月30日,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二大”召开8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
《龙华英魂:烈士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的建设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早在1950年龙华地区挖掘出“龙华二十四烈士遗骸”后,老一辈革命家就萌发了在此建立龙华烈士陵园以告慰先烈的心愿。
1963年,中共上海市委拟建造一座规模较大的上海革命纪念公园。
1966年纪念公园的筹建工程因“文化大革命”而被搁置。
1983年12月,赵世炎烈士夫人夏之栩专程瞻仰上海市烈士陵园后,上书呼吁中央整修龙华这块地方全部或大部分作为烈士陵园。翌年,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筹建龙华烈士陵园的请示》和《关于龙华烈士陵园总体设计方案的请示报告》。 4月14日,中央批示同意。
1987年,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将筹建龙华烈士陵园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龙华烈士陵园建设工程启动。10月,邓小平亲笔题写园名“龙华烈士陵园”,江泽民题写碑铭“丹心碧血为人民”,1991年2月,陈云题写馆名“龙华烈士纪念馆”。
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根据国务院批示,批准上海市烈士陵园迁入龙华烈士陵园一并建设,建成的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5日,完成主体工程建设,7月1日对社会开放。1997年5月28日,烈士纪念馆建成并开馆。2017年,烈士纪念馆完成基本陈列更新,2020年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完成升级改造。
龙华烈士陵园占地约21万平方米,根据功能定位,分为广场仪式区、英烈祭奠区、遗址遗迹区和龙华烈士纪念馆四个区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阵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共产党人逐梦开始的地方。作为上海最大的红色革命纪念地,龙华烈士陵园建筑的艺术特点是主题、主轴线、立体建筑的融合,以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交替。红岩石广场入口、园名牌坊、香樟林、纪念甬道、纪念碑广场、纪念馆、无名烈士墓、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等一系列建筑井然有序地坐落在陵园的南北主轴线上。南门入口处的红岩石,以其特定的思想意蕴点出了陵园的人文主题;纪念碑广场是陵园的瞻仰中心;纪念馆以四层素色花岗石阶梯与金字塔型的蓝色玻璃幕墙和谐组合,于庄严凝重中透出明朗开阔的意境……这些建筑成功地营造出陵园独特的纪念氛围。
《国之瑰宝:淮海中路 1843 号的宋庆龄传奇岁月》
上海宋庆龄故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女士生前的寓所,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是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馆藏的万余件珍贵文物见证了宋庆龄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一生和她勇敢无畏、坚贞不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纪念馆占地面积4830平方米,于1981年10月揭牌建馆,1988年5月起向社会公众开放,其中主楼建于1920年, 曾先后于1990年、2006年、2018年进行全面修缮。
宋庆龄被誉为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毕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海宋庆龄故居承载着宋庆龄“家的记忆 国的情怀”,是她从事国务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是她一生中最喜欢、 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她“可爱的家”。
主搂前的花园有2200平方米,四周环绕着二十八棵百年的香樟树,终年葱茏苍翠。 五、六十年代,宋庆龄曾多次在这里举行茶会、酒会,招待来访的世界各国的代表团和国际友人。
上海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她从事国务活动的重要场所。故居主楼始建于1920年, 为假三层的砖木结构小楼,当时是美籍领航员鲍尔(Capt.Ball)的私人寓所。
在故居的纪念广场,一尊宋庆龄的全身坐像是在2003 年为纪念宋庆龄诞辰110 周年雕刻的,它选用北京房山一整块五吨重的上等汉白玉雕刻而成。雕像体现了宋庆龄高贵、典雅的气质,同时又让人感到和蔼可亲。纪念广场的位置原本是一个小花园,如今广场与宋庆龄雕像一起组成一个纪念区域,供人们在此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点击了解更多
《和平曙光:思南路 73 号的统战奋斗记忆》
思南路 73 号的一底三楼花园洋房,在 1946 至 1947 年国共谈判期间,成为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周恩来在此辛勤工作与生活。虽对外称寓所,实则是中共在上海极为重要的办事机构。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展开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斗争,周公馆见证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凝聚着共产党人对和平的执着追求与为民主不懈努力的心血,在解放战争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上海思南路73号建筑,是一幢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西班牙式花园楼房,共有一底三层。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思南路71号建筑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纪念馆的业务办公用房。73号、71号两幢楼房全部占地面积2345平方米,建筑面积1049平方米。
一楼朝南的一间面积约40平方米是会客室,墙上挂着召开记者招待会使用的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形势图,当年周恩来多次在这里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朝东的一间面积约14平方米,这是周恩来的工作室兼卧室。室内陈设非常简单,床上被子是办事处成立时发的,办公桌上是周恩来为上海各界人士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4日为举行李公朴、闻一多公祭时,在追悼大会上亲笔写的悼词和他阅读的一些书刊。中间的一间是饭厅,面积约20平方米,这是办事处工作人员吃饭的地方,周恩来、董必武在这里与大家一起用餐。二楼整层楼面,是办事处外事人员的工作室兼卧室。陈列有收音机、英文打字机、油印机和编辑出版的《新华周刊》等物品。 三楼正中一间面积约40平方米,是办事处集体宿舍;朝北的一间面积约12平方米,是董必武的工作室兼卧室。
点击了解更多地址:延安西路1882号东华大学
电话:17879058116
邮箱:178790581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