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渊源
宁可居无肉
不可食无竹
竹编,这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史前的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发现,人类定居并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后,为了储存剩余的食物和饮水,便就地取材,使用石斧、石刀等工具砍取植物的枝条来编织篮、筐等器皿。在这一过程中,史前人类逐渐发现竹子具有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等特点,易于编织且成品坚固耐用,于是竹子逐渐成为了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编技艺不断发展和演变。在夏、商时期,竹藤的编织纹样开始丰富起来,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竹子的利用率进一步扩大,竹编工艺开始向工艺方面发展,图案的装饰意味越来越浓,编织也越来越精细。这一时期的楚国,竹编技艺已经十分发达,出土了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大量的竹编器物。
秦汉时期,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并在之后的唐宋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北两种风格。明清时期,竹编技艺更是得到了全面发展,形成了众多的竹编种类,包括笼、篮、席、凳、椅、桌、柜、屏风等,既具有实用性,又具备装饰性和观赏性,成为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如今,竹编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工艺,更是一种文化表现。它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被誉为中国文化艺术瑰宝之一。2008年,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国家的保护和传承。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竹编艺术也在不断地进行着现代创新和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