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人物——陈毅



《陈毅: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1901年生,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担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了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党代表、师长,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军委书记,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长。还曾任国务院外事办主任,外交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2年1月6日,因患肠癌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中,陈毅以文武兼资,博学多才而著称 。说到博学多才,就不得不提到陈毅元帅的诗歌创作。其中的代表,便是豪气冲天的作品《梅岭三章》。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从江西瑞金中央苏区转移,开始长征。项英和陈毅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1936年9月,蒋介石对赣粤边游击队进行第二次大“清剿”,步步紧逼游击队根据地。陈毅进入革命生涯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刻。 那时,陈毅正住在离大余县城约15公里的梅岭的一个山沟里。一天下午,陈毅接到通知,说中央派人带来了重要指示,要负责同志到大余县城去接头。 没想到,此行让陈毅在梅关经历了一场生死劫。当他返回梅岭时,有叛徒告密,项英、陈毅等人的住地迅速被敌人包围。为避搜查,陈毅等人果断地昼伏草丛,夜里转移,在梅山范围内与敌人周旋。一连20多天,游击队丝毫不敢动烟火,也没有粮食可吃,只能嚼野果、野菜充饥。 一日,陈毅蛰伏在草莽中,旧伤隐隐作痛,胃病复发,心中也异常焦虑,不知能否逃过这个劫。思虑中,陈毅突然诗思泉涌,顷刻之间,把十几天得到的诗句联接成章,默吟出豪气冲天的“绝笔”诗《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但陈毅留下“绝笔”的当天,敌人并没有进山搜查,第二天山里也十分平静。派人下山一打听,原来发生了西安事变,敌军得知后已急忙从游击区周围撤走。 在生死存亡之际也掩不住诗兴,陈毅的诗赋才华和无畏气概展露无疑。

 

       1922年,21岁的陈毅回乡时,做过一件至今仍被乡亲们传为佳话的事情。当时,农村极为落后,只有一些人力驱动的农业机械。以轧棉花的机子为例,需要3到5个壮劳动力轮番上阵才能驱动,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陈毅步行于羊岔河畔,看着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里的轧花机太过笨重,费时又费力。为何不将学到的知识用之于民,将人力驱动的轧花机改装成水力驱动?也正好让乡亲们认识到科学与知识的力量。 陈毅很快便将想法付诸实践,经过试用,陈毅改装的轧花机不仅省了劳动力,轧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看稀奇”,啧啧称赞。 不久之后,陈毅便申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初,陈毅离开故乡,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长久以来,改装轧花机的故事一直被乡亲们津津乐道,这台水力轧花机仍然保存在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中。 

 

         写诗、作词、改装、指挥、战斗······一代儒将,文武双全,才华横溢,铁骨铮铮!

 

 

版权问题

联系我们

地址:延安西路1882号东华大学

电话:17879058116

邮箱:17879058116@163.com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