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在皖南地区较为常见,如贵池、徽州等地。贵池傩戏源于对昭明太子的祭祀活动,一般只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择日演唱,演员和观众都是本宗族成员。贵池傩戏演出剧目有两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以“悦神”为目的的傩舞与吉祥词;另一类是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的正戏。徽州地区盛行的是傩舞,特点是不说不唱,有锣鼓和乐器伴奏以烘托气氛,人物主要通过夸张变形的面具来塑造。傩戏表演主要是为了娱神,同时也有娱人的功能,它是了解徽州习俗与民众信仰的一个重要方面。
池州傩戏
池州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它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仅在祭祀和敬神时演出,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演出两夜,有的加初十、十三日,唱四夜。其演出形式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傩舞、正戏、"新年斋"。
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整台"正戏",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脚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本戏"。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宗族师承,世代沿袭,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择日进行,"秋祭"即农历八月十五进行,平时不演出。
池州傩戏剧目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的小戏,用于娱神,如《舞伞》《舞棋》《舞回回》《童子拜观音》等。另一类是本戏,共有五大本:《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寻夫》《打銮驾》(即《陈州放粮》)、《章文选赶考》(即《卖花记》)和《花关索》。
池州贵池的各村社每年正月初七到十五仍按旧习的程式和规范演出傩戏,至今有"无傩不成村"之说。1987年 2月,由中央艺术研究院、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主持召开的古老稀有剧种--傩戏学术研讨会在贵池举行,同期举办了池州傩戏剧本、砌末、面具等史料、事物展览,与会人员在刘街乡观看了傩戏现场演出,会后,《安徽日报》发表了有关论著。2006年5月20日,池州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傩戏
徽州傩活动历史上一直很普及,明清更为盛行。祁门县立春前的一天,县令要率领下属到城东郊占卜水旱,老百姓则扮戏相随,立春日则祭祀太岁行傩。明嘉靖时,歙、休宁县二月二十八日举行纪念汪华的游行活动,人们戴着面具,在队伍中边歌边舞,即为傩戏。婺源县是徽州诸县傩活动最为兴盛的县份,历史上有“三十六傩班,七十二狮班”之说,往往狮傩同游,一边舞狮,一边是傩舞,以酬神娱人,故有“狮傩会神”之称。
从清朝中期开始,傩舞向傩戏方面演变。清光绪年间,休宁茗洲吴氏春秋二祀请傩戏演员来演戏成为宗族定例,并且是搭台演戏,显然吴氏的傩已经是舞台表演,成为傩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