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文化

傩文化,其中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龙的传人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了巫傩文化。

“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先秦

远古时代,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使得人们对各种天灾和瘟疫充满了恐惧,认为是鬼神作祟,比如瘟疫是“疫鬼”造成的。在这种原始的宗教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巫术在民间广为盛行,并产生了傩祭这种祭祀形式。

在夏商时期,傩文化已初具雏形。古人通常戴着面具,把自己装扮成面目狰狞的傩神,跳着狂热的舞蹈,以一种“以邪压邪”的姿态来驱邪避疫。

到了周代,傩更是被纳入了礼制的范畴,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傩祭仪式,傩祭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项国家性的重大的祭祀活动,常用来驱逐瘟疫,保佑人们平安。

在先秦时期,傩祭已成为宫廷的重大祭祀活动,并且那时已经拥有十分完整的傩祭仪式,这套仪式是十分严肃和庄重的,没有任何娱乐成分。

汉唐

汉代的傩祭,仍然沿袭了周代的制度。汉代的官傩逐渐发展到地方一级,在很多资料上有各地官员行傩的记录。同时,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产生了傩舞。傩舞的产生,意味着傩祭不在只是单纯的驱鬼活动,其中增加了不少娱乐性。

到了唐代,傩祭的规模和影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岁末节祭活动。唐代的官傩发展到了州县一级,州县的傩仪使得傩文化快速走向了民间。在唐代之前的傩仪、傩祭通常只有驱逐疫鬼的功能。唐代的民间傩仪,将傩祭的驱逐仪式与祈求仪式结合了起来,傩祭的适用范围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可见,在汉唐时期,傩文化的气氛不再那么庄重了,有了一定的娱乐成分。

宋代

宋代是中国傩文化的一个重大变化时期。宋代宫廷驱傩的规模非常庞大,苏轼《除日诗》也描绘了驱傩举动的气氛:“府卒来驱傩,矍铄惊远客。”南宋时,由于宋室南迁,傩文化的中心也从中原地区移到南方的各省,宫廷使用女童装六丁六甲六神,参与表演驱鬼逐疫。

在此之前,宫廷的大傩都是由巫师主持,宋代改为皇城亲事官及教坊,其中教坊是皇室掌管音乐、舞蹈、戏剧的专门机构。这说明宋代的傩文化,已经由祭祀性转向了娱乐性,由神化向世俗化转变的趋势。

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戏剧形式,在宋代,傩仪受到民间歌舞和戏剧的影响,开始演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明清

明代时,宫廷大傩的规模大大减少。到了清代,宫廷傩完全被喇嘛教的跳神仪式所取代,傩舞和傩戏成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活动。

然而,明清时期,朝廷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改土归流和移民屯田政策,并将数十万大军留屯在当地,还让大批的汉人从内地迁往西南地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将傩文化带入了西南地区,在枯燥的驻守中,傩戏成为了人们的主要娱乐手段。因此,在明清时期的西南地区,傩文化发展得十分迅速,它是少数民族用来祭祀祈福、娱乐聚会的重要方式,其中很多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随着各种文化的融入,傩神不断增多,傩文化充满了世俗化的人情味。比如湖南的“傩堂戏”、 “傩愿戏”、贵州的“木脑壳戏”、四川的 “傩坛戏” 等,都是傩文化娱乐化的重要体现。

地区分布

古代,傩祭、傩戏的流行面很广,西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嫩江流域都有流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傩祭、傩戏在嫩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则日趋衰亡。然而偏僻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的封闭性社会环境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以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惨透,为傩祭和傩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那种信息闭塞的文化环境中,社会进化的步子分缓慢的,加上边区的巫文化既保守又发达,使得傩祭到傩戏的发展长期浸泡在那种巫术气氛十分浓重的地域文化环境之中,滋长并根深蒂固,才导致了傩祭到傩戏的进化速度与当地的社会同步,并且还保留有相当部分的宗教因素。以贵州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包括贵州全省、云南东都、四川南部、重庆南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和西南部、广西北部,时至今日仍为傩祭和傩戏流行的地区,而且保存的傩戏最多、品种最全、特色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