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image

银饰简介

进入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 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千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苗族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 “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

苗族银饰的加工,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银饰
特点

以大为美

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
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

以重为美

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
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为美

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
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
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

变与不变

苗族银饰追求大、重、多的
脚步始终没有停止

银饰历史

在明代以后的数百年里,苗族银饰经历了一个为服从民族审美定势需要,而演绎、组合、变异的民族化过程。

process image

01. 古代起源阶段

这个阶段可以追溯到苗族的古代时期,银饰最初作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以及宗教仪式中的法器。苗族银饰的起源与苗族的迁徙历史密切相关,苗族先民在长期的迁徙和征战中,将家里的财富随身携带,形成了以钱为饰的习俗。这一时期,银饰的设计相对简单,但已经开始体现出苗族独特的审美和文化特征。

process image

02. 技艺发展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得到了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苗族银饰的制作技艺达到了一个高峰,银饰的品种和样式更加丰富,工艺也更加精细。银饰的制作开始融入更多的装饰元素,如花鸟鱼虫、龙凤等吉祥图案,以及苗族特有的图腾和符号。

process image

03. 文化融合阶段

近现代以来,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苗族银饰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开始吸收其他民族的工艺和设计元素。这一时期,苗族银饰的制作不仅在技术上有所创新,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更加丰富,成为苗族文化与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process image

04.  现代传承与保护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2006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苗族银饰的传承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的苗族银饰不仅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而且在设计和制作上也更加注重创新和适应现代审美,使得这一传统工艺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银饰 传承人

中国的西南部贵州雷山县,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聚居在云贵高原的密林深处,他们世代传习着一种习俗,将家中所有的财产都换成白花花的银子,投入熔炉,锻造成丝,编制成花,錾刻成衣。

team image

潘仕学

team image

杨光宾

team image

龙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