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措施
-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泉州市丰泽区文化馆获得蟳埔女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蟳埔女习俗”项目保护单位泉州市丰泽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主要流传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的一种传统生活习俗,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蟳埔保留了许多闽南传统习俗,有独特的婚庆节俗、过年节俗、喜庆节俗、祭祀仪式,其中以“半夜出嫁”的婚俗、“妈祖巡香”的祭祀仪式最为突出。蟳埔女的服饰、头饰、耳饰文化也别具一格,它们因蟳埔特定的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2008年6月16日,蟳埔女习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Ⅹ-97。
据传蟳埔女头饰中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是来自南宋时阿拉伯人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的私家别墅“云麓花园”从西域移植而来,延续至今,洋溢着异域文化的气息。
蟳埔女订婚时,男方要择吉日,备好金饰品约二两,人民币贰万元左右,还有大小花包、糖果、饼干、水果、饮料等,由男方组织一帮亲友,沿大道送往女方家。同时还要向全村亲友(包括女方亲友)分送鲜花(每户2—3串)和熟花以及订婚糖,耗资不薄。
结婚前一个月,男方得备上成千串鲜花、熟花分赠全村妇女。
婚前3到5天,婆家必须送一个鲜猪肚到娘家,由家人煮给新娘吃,意为清理渣粕,换上好肠肚,日后与婆家相处融洽,全家和睦,名为“换肠肚”。
结婚当天,女方要组织80至120人的亲友,在媒人的带领下,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伴着扁担有节奏的声响把嫁妆送往男方家,名为送“嫁妆盘担”。而新娘只能在当天零点后的3到5时左右趁天黑未亮时,带着一把伞,由媒人伴随到夫家,据说这是为避邪避冲之缘故。
农历十二月始至年三十前,蟳埔女的娘家父母要送鸡蛋、面线、红蟳、猪肉等礼品到婆家向父母祝寿,名为“送节”。而新娶媳妇的婆婆在过年的前几天要买3到5串鲜花给新来的媳妇戴,称之“新娘花”。做新娘的如果没有花戴,“婆家”对“亲家”是不好交代的。蟳埔女的“过夜饭”也是蛮有特色的:一个“中壶仔”盛满白米饭,上面放两个熟鸡蛋,插上几朵鲜花,放上币值不等的入民币或金饰品,再加两个红桔,意寓过去的一年吃、用有余,来年好景即将开始。
蟳埔女的喜庆节日多多,诸如生男孩、造大船、“起大厝”(盖房子)做生日及民俗节日等。有些喜庆是与众不同的,尤以生男孩、造大船、“起大厝”这蟳埔女的三大喜事习俗奇异。
生男孩:生男孩十四日时要蒸“喜饭”(干饭拌麻油)分送亲友邻居,亲友要在该男孩“满月”前“送更”(回送礼品),而主人要在“满月”一、二天大操办一场,“印龟结棵氽鸡蛋”等分送来“送更”的亲友。
造大船:从“竖龙骨”、“安龙目”至大船完工“出龙”(首次试航),蟳埔女都要打扮得如同办喜事一般,要备办“五牲”要宴请木匠、知己的船老航和长者,甚是热闹一番,祈求平安。
起大厝(盖房子): 从奠基、上梁、 “安门”至完工同样要备办“五牲”、“入厝”宴请工人及亲友也如同办喜事一般,此为安居乐业、营造美好家园。
蟳埔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生活习俗中留下了不少海洋文化的痕迹。蟳埔蚵壳厝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观,这种独特的闽南民居为海洋文化在当地的传播提供了历史见证,同时也成为闽南民俗研究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