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最早是受尼泊尔风格的影响,在公元7世纪左右,随着佛教的大量传入,西藏境内大兴建寺修庙之风,当时寺庙内的壁画、塑像等都由尼泊尔和中国的画家、雕塑家所塑绘,自此之后到15世纪之前的由尼泊尔和藏族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后人一并称之为尼泊尔画派。之后有在宗喀巴时期的齐岗画派;15世纪兴起的勉唐画派和钦则画派;16世纪兴起的噶玛嘎孜画派等。


尼泊尔画派

主要流行于11世纪至13世纪,松赞干布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随同公主进藏的有尼泊尔艺术家,他们把尼泊尔的艺术风格融入于西藏本地艺术之中,形成了唐卡中的尼泊尔流派。这个流派的绘向以暖色调为主,画面中央的主尊占有很突出的地位,护法诸尊被安排在四周整齐的小方格内,造像较为简单,身段僵硬,着衣少而单薄,饰物沉重感强。

齐岗画派

由雅堆·齐乌岗巴创立,这一画派主要流行于13世纪的卫藏地区,它一方面继承了吐蕃时期和分治时期的绘画神韵,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尼泊尔画风的某些特色,主要在于构图上既继承了尼泊尔画派的构图,又稍有变化。中央的主尊所占有的位置相对减少,在色彩上仍然以暖色为主凋。在背景上,此画派喜欢用卷草纹作为装饰,更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人物的手指、脚趾等细微之处,也使人物的姿势、服饰等更为流畅、飘逸。

勉唐画派

产生并形成于赞普时代,兴盛于帕竹时代中期至甘丹颇章时代。画派出创始人为勉拉·顿珠嘉措,其传世之作《造像量度如意宝》,指出了某些书籍在造像量度上出现的错误及由此带来的恶果,阐述了藏画的实践方法并博采诸长。该画派造像法度精严,尤其注重线条的运用,线条工整流畅,色调活泼鲜亮,变化丰富。其画风承袭了印度一尼泊尔绘画样式,但在背景处理上加进了带有地方特色的风景和花卉纹饰,线条匀称精到,浅淡施色加金线勾勒。

钦则画派

形成于15世纪中叶以后,主要流行于后藏和山南地区,创始人是贡嘎岗堆·钦则钦莫(另译:贡嘎岗堆·钦泽切姆)。钦则钦莫自幼酷爱美术,在传统藏传尼泊尔派绘画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汉地、印度等地的绘画技法,创立了画派。钦则画派在构图上保持了印度-尼泊尔绘画传统中主尊像较大的特点,重点突出,周围众小像排列井然有序。但在风景表现中已开始融和汉地绘画的表现程式,逐步形成藏民族绘画语言体系。

噶玛嘎孜画派

脱胎于“门孜”画派。流行于藏区东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相传在16世纪由南喀扎西活佛创建,以噶玛巴大法会而得名。噶玛嘎孜画派的风格来源较为复杂,其创派人物南喀扎西活佛以南亚梵式铜佛像为范,深受勉唐派绘画嘎丹夏觉巴·页觉彭德的影响。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从一套罗汉丝绢唐卡中发现了汉族界画和青绿山水技法的妙处,开始以工笔重彩绘制唐卡,作品具有浓重的汉族风格,有别于卫藏地区的勉唐、钦则两大画派。

新勉画派

指五世达赖时期的藏画师藏巴·曲英嘉措在继承勉唐画派精华、综合噶玛嘎孜画派和钦则画派的部分特点、吸收汉地绘画的某些因素的基础上,开一代新风,成为西藏民族绘画的最典型特点就是“标准样式”,即指典范,是近现代西藏佛教绘画的“经典”和“范例”。格鲁教派为进一步巩固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在西藏广建寺院,为完成短时间内广建寺院的任务,新勉派把《度量经》作为制作壁画、唐卡的严格标准,逐步形成了佛教绘画的标准样式。